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历史意义
许多古代文明是由大河的滋养而繁衍的,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伟大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以彩陶为特征的,绚丽精美的甘肃远古彩陶,是黄河文明序章中最辉煌的部分。甘肃彩陶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在黄土高原西南麓的陇山山前地带,由于渭河经久不断地暴涨泛滥,两岸冲积出肥沃的土壤,宜于人们居住和耕作,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纯净细腻的土质,为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良的陶土。这不仅使陇原一带较早地产生了陶器,而且成为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 在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的考占发掘,发现了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更早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大地湾文化。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8000年左右,将甘肃已知的新石器时代的年限上提了1000多年,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同为黄河流域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表明了甘肃远古文化有本土的渊源。 大地湾一期遗址中出土了少量的陶器,主要器形有圆底钵、深腹罐等,并由圆底钵或三足钵的口沿外,绘一圈红色宽带纹,这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彩陶样式。大地湾文化的彩陶钵内,还绘有红色的独体符号,现已发现了14种,大部分属于指事符号,有的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大地湾文化彩陶上的彩绘符号,是继起的半坡类型彩陶上刻划符号的前奏,这为研究中国古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彩陶,不仅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彩陶,而且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的哈苏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也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之一,表明中国彩陶产生的时间并不晚于两河流域,甘肃彩陶并非西方传入,从这个意义上讲,甘肃可以称作彩陶的故乡。 继大地湾文化之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发展起来,半坡类型因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村而命名。半坡类型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6000年左右。在甘肃东部也分布着许多半坡类型的遗址,其中以秦安县大地湾和王家阴洼的半坡类型遗址为代表。甘肃的半坡类型彩陶较为发达,制陶技术和绘画技艺有很大的发展。鱼类纹是半坡类型彩陶的主要纹样,并且有许多样式的变体鱼纹。王家阴洼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的腹部上,绘着进跃、折回等不同姿态的游鱼。 除去鱼纹外,半坡类型彩陶上还有猪面纹、鹿纹、鸟纹、兽面纹等动物纹样,这些动物纹样有着各种变体样式,富有想像力地运用各种图案构成法则,摆脱了自然主义对动物写实摹绘,而是用示意的手法,表现超现实的复杂内涵。在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葬中,发掘出一件细颈彩陶壶,壶的上腹饰着一圈连续的猪面纹,猪的双眼向上突翻,横鼻的鼻孔圆张,显示出一副狰狞猛厉的面貌,给人以强烈的威慑感。连续的每一个猪面纹的图形,都是相同的,画工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纹的装饰手法,将并列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以共用形的重叠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 在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过渡的发展时期,已能制作精良的大型陶器。大地湾1号房基中出土了一对鱼纹圆底彩陶大盆,盆的口径达51厘米,但盆口很圆,十分规整。盆壁厚薄均匀,盆内底部有泥条盘筑的痕迹,因此已使用陶轮来制陶。在绘制鱼纹时也使用了陶轮,鱼纹身子的线条长达一尺多,画得流畅而有力。在绘制时,将画笔不动 而接触在陶盆腹部欲画花纹处,利用陶轮和旋动延展出遒劲挺拔的长线条,显示出熟练高超的绘画技艺。 大地湾出土的一件珍罕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属于庙底沟类型早期。位于口部的圆雕人头像,披着整齐的短发,五官位置均匀端正。双耳有系挂饰物的小穿孔。整个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宛如穿着花衣的美丽少女。从人像的发式来看,正是古羌族的披发样式。因此,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甘肃地区的庙底沟类型彩陶,明显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彩陶花纹中出现了变体鸟纹,花纹由原先以直线为主变为以弧线为主。许多图案采取了自由的格式,将圆点、弧边三角、弧条和斜线组成生动活泼的图案纹样。 距今5000年左右,除甘肃外,其它地区的彩陶先后衰落,而甘肃彩陶仍发展着。分布在甘肃东部和中南部的石岭下类型,是上承庙底沟类型、下启马家窑文化的过渡性文化类型。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具有更多的地域性特点。彩陶的器形,虽然仍以用于饮食的盆、钵、碗为主,但出现了在这些器内的底绘图案花纹的做法,当人们使用这些大口的饮食器时,从上方很容易看到装饰在口内的图案纹样。早先作为水器的尖底陶瓶,由于使用不方便,逐渐被平底陶瓶代替,并成为主要的彩陶器形之一。原先彩陶上流行的鱼纹,被两栖类的动物纹样取而代之,最常见的是鲵鱼纹及其变体纹样。鲵鱼由于含有一些带着神秘色彩的特性,一直被视作神异的灵物。鲵鱼俗称娃娃鱼,古代又名鲶鱼,《山海经·北山经》载:“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鲶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由于鲵鱼具有类人的特点,因此易被氏族人们视作神物,而彩陶上的鲵鱼图像被神化了,还进一步加以人格化。甘谷县西坪出土的彩陶瓶腹部的一面上,绘着鲵鱼的单独纹样,鲵鱼纹的头部似人面,在脸面下部有用直线绘出的胡须,身上饰有表示鳞甲的网状花纹。由于这件彩陶瓶出土于甘谷,而这一带正是传说中的伏羲氏的诞生地,因此人格化的鲵鱼纹被认为是“龙身而人头”的伏羲氏的雏形。这件鲵鱼纹彩陶瓶,由于表现了中华民族始祖神的原始面貌,而且还显示出纯熟的绘画技巧,是中国彩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作品,因此由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石岭下类型的彩陶纹样,除了鲵鱼纹等动物纹样外,大多数为抽象的几何形纹样,常以均匀的弧形条纹,构成柔和的图案花纹。出现了类似飞鸟盘旋的旋纹,还有由变体鱼纹简化成的杏圆形纹和弧边三角纹组成的连续图案。由于石岭下类型彩陶图案增强了装饰性,因而丰富了图案结构的变化和连续性。石岭下类型彩陶出现的新因素,反映出图案纹样的表现手法,由写实向写意转变,不再被自然界的具体形象所束缚,更着意彩陶图案的装饰美,这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要纹貔貅,大师们给看看 我可以纹吗?
可以,但是要纹善貔貅,否则你会被镇死运势的。 因为你出生日期阴气重,2月(约正月)阴,次月阳气尽(首月属阳),阴气生,地醒。 而貔貅属阳与龙气亲近,而且貔貅是在乾方位,属天。各种地方都不符合,但是27之日,阴尽阳生,化腐朽为神奇,所以可以接纳貔貅,但是要纹善貔貅,足底可以纹其他走兽珠宝替你收镇。 总的说,就是防止貔貅镇你运势,最好找真的风水师,我这边只是望气。
貔貅作为神兽百无禁忌,无论跟什么宗教或是神佛,跟任何东西都不抵触 貔貅无论怎样说都不可以,一定要说请 实话带貔貅的讲究很多,例如不可摸它的眼睛,不可以让别人摸它,摆放的位置等等太多了 纹身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菩萨像、佛祖像、关公像、过肩龙、死神之类的轻易不要纹在后背上,因为也许“扛不住”或“背不动”。佛像之类的也最好不要纹在前胸,显得不诚心,是想靠佛力来挡煞,而且也有可能“抱不动”。若体弱阳虚的话也别纹较邪的东西,如夜叉、修罗等,否则“镇不住”就没准儿会给自己招来不好的事情。 中国的纹身按古理来分,属于正宗的有---青龙,邪龙,魁星,夜叉,关公,鲤鱼...至于其他的骷髅了,玫瑰了,蝙蝠什么的,就属于胡乱纹的了,不上讲究的一类,即使纹了,也没什么效果,不提也罢... 说说纹身的原理.纹身是有讲究的,就是按照自己的五刑来选择相生相克的物种来纹,一般的来说,,正统纹身中,最不好纹的是关公和邪龙,,这2个东西比较邪行.一般的人抗不起来,所谓的抗不起来,也就是命里克,纹了不但不会带来好运,还会倒霉,严重的有血光之灾.,纹身不能胡乱纹,有些东西,你命里抗不起来,纹了就等着倒霉行了..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东西到现在用科学的说法也解释不了,纹身这个东西其实是在周易使用过的一个小旁门演变出来的,具体原理不详,但我知道这个东西邪行.. 还有现在外面算命的东西也不准,不要在外面自己瞎,不是他说你是什么命就是什么命的,现在的神棍神婆太多 貔貅的注释 狮子配了狻猊,生出来就是貔貅。 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致于“天禄”则较为少人用以称这类瑞兽,还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 貔貅的造型很多,难以细分。较为流行的形状是头上有一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须。 貔貅与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凶狠的瑞兽,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古代还用它来镇墓,是墓穴的守护兽,一般古墓的墓前都可以看到,可知其杀气的勇猛。 貔貅是一种神兽,向来都喜欢金钱之味,在家宅或工作地点的适当位置放置貔貅,可收旺财之效。相传貔貅为讨主人开心,会咬过路人的钱,故有言此乃招财之物。 貔貅在风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几点说明:一、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将已开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中的运转好,好运加强,赶走邪气,有镇宅之功效,成为家中的守护神,保合家的平安。二、有趋财旺财的作用,这是较多人知道的,在一些赌馆麻雀馆,都很容易看到貔貅。除助偏财之外,对正财也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据说:在澳门赌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许人携带貔貅入场。。。貔貅(玉坠)买回家后得自己用阴阳水洗过带起,洗过后的就不得让别人触摸其口,不得转送他人,否则财气没了。。。 貔貅(音皮休)神兽和龙、麒麟一样皆不存在於世间,在传说中;曾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又在「封神榜」故事中也看到过,古中国北方<现台湾亦还存有—龙潭阿水师>,除「舞龙」、「舞狮」外,亦有「舞貔貅」。 在道教「请神宝诰」文中,谓有一神只名讳为「先天辖落灵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负有雷神之职,更统有百万「貔貅神将」负责天上巡视工作<类似人间纠察工作>,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摄毒伏群魔,防备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扰乱天庭。〔※笔者曾教人用於镇化猪只口啼疫,确实发挥效果,其所养的猪只顺利渡过。又有一天,养猪的客户躺卧沙发假寐一下,在半睡眠状况下,眼前现出一只巨大的动物,令他吓了一大跳,神兽竟开口说:『我是你供奉的貔貅神兽,你不要害怕,奉劝你最好能改业,我会继续帮助你。) 因此「貔貅神兽」在风水上用来驱邪、挡煞、镇宅其威力是无庸置疑的。又相传「貔貅」喜爱金银财宝的味道,常咬回金银财宝来讨主人的欢心;因而「貔貅神兽」另有旺财的功用。 给貔貅开光是很严肃的。要在家里完全没人的时候,用一张崭新的人民币(不限面额)先给它擦眼睛,再给它擦全身,这样就行了。 而且貔貅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要么是它正对着大门,要么是它的屁股对着窗户。如果做不到这两点中的一点的话,那就不要请了,请来了也没用的。 给貔貅开过光后,除了自己,任何人都不能去碰它。有人不小心碰了的话,要马上打他一下,除掉晦气。 如果是给别人买貔貅的话,除了自己的父母或子女外,就算是男女朋友也要象征性地要点钱,最少十元。因为这表示不能让别人白白拿走自己的财运 貔貅的形态 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禄,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在常见到的貔貅多是独角、长尾巴。 貔貅的制作材料 一般制造貔貅像的物质有三类: 一、 金属--般以铜来制造,因为这一类金属是比较廉宜,且磨光后的色泽接近黄金。二、木材--一些古老大屋会利用质坚的木材雕造貔貅,然后放在横梁上,用来挡解煞。三、瓷器--以不同的玉种来制造。不同的物质制造的貔貅像,都可摆放在风水的吉位上,很多地理师都认为有催财作用,而在八个不同的方位上,一般摆放玉质制造的貔貅,催财力、化煞力量会更强。其实貔貅对于正财或偏财都会有利的,所以貔貅像在近年有流行起来的迹象;不过,利用貔貅来催财,总带点宗教色彩,故在玄空大卦的正神日贵神时或鸟兔太阳吉时,开光的貔貅催财力量是最强的,不论工作属于正行或偏行。但有一点要留意,作*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财之力,这便是灵兽的特性,而貔貅又以玉制的催财力量最强。 貔貅的作用 貔貅与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凶狠的瑞兽,且护主心特强。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古代还用它来镇墓,是墓穴的守护兽,一般古墓的墓前都可以看到,可知其杀气的勇猛。貔貅在风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几点说明:一、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将已开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运转好,好运加强,赶走邪气,有镇宅之功效,成为家中的守护神,保合家平安。二、有趋财旺财的作用。这是较多人知道的,在一些赌馆麻雀馆,都很容易看到貔貅。除助偏财之外,对正财也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三、有化解五黄大煞的作用,五黄在风水上是可怕的煞星,它所到之处,都会令宅中人口不健康、运滞等,前文已有详细的说明,我们在五黄所到之处安放貔貅可解其凶性,如果在大门最好是放一对。貔貅还是很多作用,但这种瑞兽最好用来化煞镇宅和旺财,尤其在财运方面,貔貅是有较明显作用的。 购买貔貅要挑选头大头方的,嘴巴要大,有鳞甲样子凶猛屁股大的,还有铜铃眼如意尾.一定要有神气的,有形无神样子呆呆的不要买.个人觉得玉质的最好,据说玉带满三年就是自己的了,不开光也护主的,而且是玉中有絮的好一些,好象也说可以不避水的,洗澡时也可以带. 还有,相传貔貅为地藏王菩萨之座骑,为道教中的雷部大将,很多人喜欢在住家门口放上一对石狮子,其实除非是豪门巨户,一般家宅若没有个百来坪以上,用狮子镇宅反而会适得其反,至于麒麟虽然法力比石狮缓和些,但这种神兽正气太重,避邪有余、招财不足,算来算去就属貔貅这玩艺最为人们所青睐了,话说貔貅的种类多达七十二种,其中二十六种较阴的摒除不用外,其它则被人们广泛的运用在风水改运上,它除了可镇宅避邪,更可招财旺财,尤其对招偏财颇具奇效

龙和麒麟的由来和区别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孟子》等儒家著作中,就有关于麒麟的记载。如《孟子·公孙丑上》中就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的记载。说明麒麟只不过是一种走兽而已;在《春秋·公羊传》中更提到鲁哀公十四年在西郊大型狩猎中,曾猎捕得麒麟,可见确有麒麟这种动物。根据《拾遗记》记载,孔子诞生时天降麒麟吐王书,圣人的命运为王侯之种,但由于生不逢时,始终没有当上真正的王侯,故在《春秋·公羊传》中有孔子泣麟之说,所以后人将《春秋》又称为《麟经》。由于这种动物很少见,后来就逐步神化起来,原来在汉代的画像石中,麒麟的造形还是鹿身,头上长了一只角,拖着一条长尾巴,到了后代就越画越神奇了。 到如今在我国佛寺、画屏或雕刻上,麒麟变成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其形状怪异,头象画龙,颈下有须,头上有角,体青口红,身披鳞甲,脚踏祥云,有的还长有翅膀,能腾云驾雾。它和龙、凤、乌龟合称“四灵”,是四种象征吉祥的动物。这四种动物除乌龟外,其他三种动物,一般学者均认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动物。其实走遍世界各地动物园也不可能有这种动物。如果世界上没有这种动物,那么民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传说和记载呢? 近年来,笔者曾翻阅群书,最后从动物的形态学、生态学和产地、名称等多方面考证,终于弄清了我国古代的所谓“麒麟”动物,实际上是指“长颈鹿”而言,只是由于时隔多年,产地遥远,以至讹传讹,再加上掺入臆测和联想,才被画成这副怪模样。其主要根据有四方面十七点,当否?仅供学术研究参考。 第一,先从麒麟形态记载方面来考证:根据《明史•外国传》记载: “麒麟前足高六尺,颈长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 而长颈鹿为哺乳纲,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 (1)《明史·外国传》记载,麒麟“鹿身”,说明身体象鹿,而长颈鹿也像鹿,而麒麟两字也为鹿字旁; (2)长颈鹿的最大特点是头颈很长,而麒麟“颈长丈六尺有二,只有长颈鹿颈这么长”; (3)长颈鹿是陆地上体形最高的动物,雌体高3米,雄体高约5米,而麒麟“前足高九尺,后足高六尺”,这不但体高相近,而且前后足高低差距也很相似: (4)长颈鹿雌雄都有一对外包皮肤和茸毛的小角,则麒麟亦生“短角”; (5)长颈鹿尾端具有一束长毛,而麒麟也有一条尾巴如“牛尾”; (6)长颈鹿遍体俱黄棕色斑纹,毛隐若鳞,远看很像身披鳞甲,而民间常吧麒麟画成全身鳞甲的动物。世界上再没有一种动物是这般模样了。 第二,再从麒麟生态记载方面来考证: (1)根据《毛诗陆疏广要》中记载,麒麟“有蹄而不踢人,有角而不触人”,是一种性情非常温驯的动物,而长颈鹿以植物叶为食,也属食草动物,一般食草动物都是比较温驯的,长颈鹿也是一种性情非常温驯的动物。它胆子很小,人们只要没有危害它的行动,不侵犯它的身体,它从不主动攻击人,当然也不会踢人。 (2)再从另一些古书上记载:“麒麟不会吠叫,而奔走极速,日行千里”这也很像长颈鹿的性能,长颈鹿缺乏声带,是从不发叫声的“哑巴”; (3)长颈鹿每小时能跑60里以上,也可说是“日行千里”的动物,这与古书记载麒麟的跑速完全相同。 第三,再从麒麟的产地方面来考证: 《明史•外国传》中记载: (1)榜葛刺遣使来朝贡方物,后嗣王遣使奉表来谢贡麒麟及名马方物; (2)又据永乐十九年中,有官周姓者,往此市得猫眼(宝石)重二饯许,珊瑚树高二扮耐尺者数枝,又大珠、金珀诸色雅姑异宝,(有)麒麟、狮子、花猫、鹿、金钱豹、驼、鸡、白鸠,以归他国所不及也,蔬果畜产咸备,独无鹅、豕二者。麒麟颈长丈六尺有二等; (3)又有“正统三年贡麟麒,百官朝贺”的记载。可见实有其物,并作贡物献我国王; (4)其产地有狮塌激子、豹子、骆驼等,而长颈鹿产地也有狮子、豹子等; (5)同时麒麟产地“男女勤于耕织,容体皆黑”,即面部和身体皆黑,为非洲黑种人也。这与长颈鹿的产地非洲相同,由于非洲离我国很远,当时许多人都没有看到麒麟原物,只根据一些传说和记载,才画成这么一副怪相。 第四,最后从麒团缺袜麟名称方面来考证: (1)实际上在长颈鹿非洲当地,如索马里共和国,当地人民称长颈鹿为“gen˙”,读音为“其丽”,这与麒麟的读音非常相近; (2)而欧美各国的现代语中,长颈鹿的名字也是从阿拉伯语“Zourafa”而来,读音为“其拉发”,前半部分也与麒麟很相近; (3)其实根据(详解日汉辞典)记载,麒麟日语为“きリん”,即指偶蹄类动物长颈鹿,日本是最早把长颈鹿称为麒麟的国家,至今日文中还沿用这个名字。 根据以上麒麟和长颈鹿的形态学、生态学和产地、名称等四方面十七点来考证,我国古代民间所称的“麒麟”即为哺乳纲,偶蹄目,长颈鹿科动物长颈鹿(Ciraffa camelopardalis)无疑。又名其丽(索马里)、其拉发(欧美各国)、麒麟(日本)。该动物颈很长,故名长颈鹿。是陆生最高动物。雌雄都有小角。眼大而突出,位于头顶上,适于远瞩。尾端具一束长毛,全身斑纹,奔跑很快。以植物叶为食。妊娠期420~450天,每胎产1~2仔。分布非洲各地。是一种极珍贵的保护动物和观赏动物。(原载中国农业考古中心主编《农业考古》2002年第1期,国内外公开发行;冯洪钱编著《兽医本草拾遗》考注类第1064节888页;《温岭日报》2004年5月19日转载)。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二十五史·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 (2)冯德培、谈家祯等主编:《简明生物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 (3)冯洪钱编著:《兽医本草拾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 (4)北京外国语学院编:《详解日汉辞典》,北京出版社,1983.1。 (5)英国牛津大学编:《英汉双解辞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56.7。 龙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谜之一。在古老的殷墟中,早就有了象形字“龙”,似乎是一种有角、大口、纹身、蜿曲的动物。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神话传说中, 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伏羲、女祸是人首蛇身的龙蛇。汉代文物中表现的伏羲、女祸交尾图,就是“龙的传人”的形象的说明。今天所见到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只脚,马的鬃毛,躐的尾巴,鹿的角,狗的抓,鱼的鳞和须... ...学者们积千百年来人们考证研究的成果,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龙只是古代人们想像中的和种象征美好生活的动物;龙起源泉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据专家们考证,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长江下游的古代吴越民族。证据之一是古代吴越普遍流行着一种断发纹身的风俗,以表示他们的“龙子”身分,祈求得到保护;之二是据有古书<<岁时记>>称龙舟竞渡“起源泉于越王勾践”,把端午作为龙的节日也起源于吴越。后来,作为一个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代表着整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麒麟——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 麒麟,亦作“骐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井居四灵之首位。《礼记·礼运》有“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泽)。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有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部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一、麒麟的创造与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牛、马、鱼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国属于原始动物崇拜,并在古代一种帝王的象征,同时,还被纳入神学政治的范畴之中。《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瑞应图》亦曰:“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后来,当人们祟拜神仙时,白鹿又被当作仙家的神畜。中国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书中早有白鹿与始祖神诞生的神话传说。满族中有《抓罗妈妈》鹿神神话。在养驯鹿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和打猎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萨满巫师的神灵,并以为萨满常化成鹿形出现,甚至于萨满巫术中都坚信萨满的真魂可以化为鹿身斗法,鹿胜则萨满胜,鹿死则萨满生命也终结。在民间,鹿还以长寿仙兽的形象出现,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此外,鹿还与“禄”谐音,象征福气、奉禄。 牛,在上古时期就走向祭坛,成为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神圣物。民间传说牛是来到人间帮助人类的天上神灵,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财富,而且它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给人类以精神的财富。牛崇拜在中国各族民间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秦国己设有怒特祠专祀神牛,这是古代最早记录的耕牛崇拜。象中国的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将牛视为创世神兽。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温克族、傣族等地区亦都有祭招神牛习俗。 马,被认为是聪明、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具有高贵、飘逸、优雅的气质。《易经》中将马象征天,即“乾为天”。马崇拜多流行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中,他们以马为主要乘运动力。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礼仪和修建马冲庙的记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有以白马为祭马,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青牛属阴,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护神时选神马、献神马的习俗。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用,可随处吃走,不准驱赶,甚至可以随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马多选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记。 鱼,作为一类水生动物的总称,其身上的鳞皮被珍视为吉祥、美丽的装饰,“鱼鳞锦”,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鱼崇拜一直在中国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广泛流传,许多神话中都有说大地是驮在巨大的鱼背上的故事传颂。,“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上的世界图像,也把人间大地放在两条巨大的鱼之上。鱼又与“余”谐音,成为生活富足、美满的象征。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了麒麟这一神兽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 二、麒麟的传承与儒家思想 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兽”。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 “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兽”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 儒家学派是由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结构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以教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派,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学”,“仁’可以说是儒学中伦理学说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仁爱之心”,并以“爱人”与否这样一个道德标准来确定人们是否应该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打击,但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礼”,但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学说。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儒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的主导地位和深远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徵在贤明。”字样。既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职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以后,人们又引申出玉书三卷,孔子精读后成为圣人。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动 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 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 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三、麒麟的吉祥意义与人类的趋利心性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着并不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还使人类在形体、肤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人类基本心理特征相同的理论,学术界称之为“心性同一说”。其中之一便是趋利心性。 趋利心性的“利”,不可狭隘地理解为利益、钱财,它泛指对人类有利的一切事项,是人类向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万事万物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对事物的发展往往作有利于自身的解释或赋予其有利于自身的特征的一种心理特点。审视古往今来存在过、存在着的人们,不论何种民族、何种文化,他们都具备这样的心理。没有人向往灾难、祸患,没有人希望万事万物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基督教、佛教教义要求人们吃苦、禁欲,其指归也在于解脱原罪,了却前缘,导引人们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体现了这种趋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心性。如同在传统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国叙事文艺作品“大团圆”的结局一样。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传不衰的主要缘故。 传说汉武帝时曾得到过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盟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获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为此将原来的年号元朔改为元狩,以庆吉祥。此外,他还修筑了麒麟阁(一说萧何造),赏赐群臣白金。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画功臣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11人图像于阁,以表其功。后世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又传宋太宗亦获麒麟,满朝称贺。由此可见,麒麟预示征兆的吉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 四、麒麟的造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求子与育子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希望早立于嗣,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多子多福,并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视为最大的不孝。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从妇女怀孕,还是到婴儿降生、百晬儿、及其他庆贺活动,无不体现出人们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为麒麟曾降临过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因而人们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于是,以“麒麟送子”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见于图画、祝祷之语,而且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祝愿早生贵子,子孙贤德。 近代湖南长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举办耍龙灯活动。届时, 每当耍龙灯的耍到有不孕妇女的人家时,主家都要加送礼物,并 让龙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面骑一小孩,在 堂前绕行一周,以示麒麟送子。山东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祈子的方 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 圈,亦有人将彩绣系于鳞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图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简。繁者或以童子为中心,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角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在民间版画作品中,还多配吉祥联语“天上麒麟儿,地下状元郎”。 (二)建筑装饰物 砖木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方式,题材丰富,刻工精良,赋予建筑造型以生动形象。砖雕多用于砖结构建筑贴面和木结构建筑的砖墙外檐;木雕除在建筑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于内檐装修。天津砖雕当属砖雕艺术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属瓦作兼作的细活,砖雕艺人被称之为“刻花活儿”的。道光年间,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形成闻名于世的“天津刻砖”。而垂花门、内外据雀替、额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装饰上的木雕工艺亦堪称一绝。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居民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盛行在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影壁、柱础、板墙、屋脊、抱鼓石等处以砖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装饰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动物。有的在大门的两侧装饰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 (三)佩饰与纹样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以麒麟的工艺造像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质地有金、银、铜、玉等,尤其讲究为婴幼儿佩戴“麒麟锁”,以此为孩子祈祷长命百岁。 此外,以麒麟的艺术造型为图案的传统纹样也被广泛使用。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在民间剪纸、年画、刺绣、腊染等工艺美术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鲜活的影子。 (四)赞语与祝词 民间多以“麒麟儿”、“麟儿”、“麟子”等为美称赞扬别人家的孩子。如南朝《陈书·除陵传》曰:“时宝志上人者,世称其有道,陵年数岁,家人携以侯之,宝志手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以“麟子凤雏”比喻贵族子孙;以“麟趾”祝颂子孙贤惠;以“麟趾呈样”作为结婚喜联的横批,祝颂生育仁厚的后代;以“麟肝凤髓”比喻极为稀有的食品;以“麟角凤嘴”、“凤毛麟角”称赞和说明物品珍贵。 麒麟,虽说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那样括灵活现,历历在目,深入人心,无论作为观念形态的,还是作为物化形态的,都以其为吉祥形象进行长期的表现,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国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体现了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对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脱离物神祟拜的一种发展。麒麟,将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
最大的区别,龙是可以上天入水的水中之王,麒麟是独角的走兽.
龙生九子,麒麟是龙的儿子之一。

麒麟是什么意思?
【寓意】象征祥瑞,具有的吉祥意义。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 【意思】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体形像鹿,头上有角,身有鳞甲,尾像牛尾。 【读音】qí lín 【引用】 1、《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2、《淮南子·地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拓展资料 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宋书》: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随着信仰被传承,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比喻杰出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在《琅琊榜》中,梅长苏因为一句“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的流言被太子和誉王开始争相邀其辅助自己夺得大权。用麒麟才子比喻杰出的人并不是作者杜撰的,是有典故的。 鲁哀公十四年春,叔孙氏的家臣在大野抓了一头麒麟,麒麟不听话,就把腿打断了,拉着麒麟回去,但叔孙氏觉得这个怪物长得太吓人了,一定是不祥之征,于是让人赶紧拉走,把怪物给扔了。 回头请教孔子,把这东西长什么样说了,孔子去看了说:这是麒麟啊!叔孙氏听说后,赶紧把麒麟请了回来。孔子却哭了,子贡问孔子,夫子为何哭泣?孔子说:“麒麟才子只有在贤明的帝王时才会出现,现在它出来的不是时候,被人抓住打断了腿,我是为这个而哭。” 扩展资料: 麒麟,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 麒麟除了用来比喻才子之外,麒麟在古代还被用在很多地方: 1、麒麟作为吉祥物,古代建筑绘画中经常使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麒麟分类有送子麒麟、赐福麒麟、镇宅麒麟,其名字代表其寓意,现今很多普通老百姓家有摆放。 2、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3、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麒麟
麒麟,是仁慈和祥的象征,瑞兽,是祥瑞之兽、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在民间生活中常常会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常比喻为杰出之人,品德高尚、地位崇高,用麒麟的高洁祥瑞赞颂拥有者的高贵品质。只在太平盛世出现,集祥瑞寓意于一身,神性通灵显贵。又有“麒麟送子”之说,寓意麒麟送来童子必定是贤良之臣。麒麟可辟邪、并能招财进宝,既体现了赠予者的尊崇之心,又是为拥有者的财富及子嗣送上一片真情和吉祥,使其家庭和睦,事业昌隆。
1、麒麟乃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现实生活中或许并不存在; 2、麒麟在百兽中地位仅次于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乃毛类动物之王; 3、麒麟对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子即为麒麟所送; 4、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的传说很多; 5、麒麟与凤凰一样,乃有雌雄,麒乃雄。麟为雌,麋身、牛尾、鱼鳞、足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说)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 6、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7、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8、麒麟或许就是长颈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带回非洲地区的长颈鹿,当时明朝人没有见过这种只有在热带草原才出产的大型动物,以为其是麒麟!所以才有上面朋友说的麒麟是长颈鹿一说! 9、麒麟在西方世界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它的形状如同一匹长了角的马。在《旧约全书》中独角兽作为一种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曾被频繁的提到;日本著名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很多人都看过,里面有一个青铜战士,长得和天马星座的守护战士星矢差不多,铠甲也差不多,那就是独角兽星座。

我兄弟纹身纹麒麟有什么说法么?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有尾。古人拿它象征祥瑞。简称麟。火麒麟纹身的含义是火旺起来,传说中一种神兽,浑身充满火焰,极度凶残,天生大力,可御空飞行,神族里的“火麒麟”不是一样价值连城的宝物,不过是个人,一个一等一的战将,除了神族里的首脑谁也没见过他,只有一种人例外--当然是死人。 古人以火麒麟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比喻才能杰出的人,至今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这大概也是火麒麟纹身图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火麒麟纹身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是一种不错的艺术装饰。火麒麟纹身颜色绚丽,造型多变,要纹出火麒麟的神韵和气魄确实决非易事。
zhuangB
想纹就纹
